她聪明美丽、才华横溢、历经巨恸、脱颖而出! 她那极为出色的口译,在朱镕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倾倒千万电视观众。
文静秀气的朱彤
一位从来不想成为公众人物的姑娘,却因为她在中国国务院新总理朱镕基的记者招待会上的出色口译而走进人们的视线之中。
这位与前总理同姓的女翻译朱彤,其实在97香港回归典礼上就成为热点人物———港澳及海外报纸的不少文章都提到她出色的口译水平。人们都想了解:她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不是在国外学的英语?她的工作、她的生活……
聪明、才华、美貌集于一身的朱彤生活十分低调,以致采访她的记者遇到了态度坚决地谢绝采访的难题,以致大多数关于她的材料只能从外国得到。
朱彤的父母亲均从事外语工作,60年代双双从上海调到北京。朱彤的父亲从复旦大学来到高教部,后来一直在外交部工作,现已离休,而母亲长期在国际电台供职。父母亲是富有经验的、资深的外语专家,朱彤作为独生女,在外语学习上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父母亲对她的要求一向严格。3月19日那天,朱彤的父母亲早早地就做好准备,守在电视机旁,把整场记者招待会完整地录下来。等朱彤下班后,一家三口人又认真地看了好几遍,爸妈一一挑出毛病,与朱彤商榷能否有更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在记者招待会之后,朱彤一直抱怨自己,没有把朱总理的话百分之百地、合适地译出来。但一些内行人细心地注意到,在朱镕基说到“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朱彤没有生硬地用“死”直译,而是译成“毫不犹豫地往前走,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大意)。
从小到大,朱彤的稳重和文静是出了名的。1986年她从北京师大实验中学毕业后,以高分考入外交学院英语系。老师们对她的印象是:不爱说话,做事认真,上课精力集中,从不走神。当年朱彤所在班级的口译课老师、外交学院副院长褚广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从全场来看,应该给朱彤打高分,无可挑剔。”当时,褚老师和在场观看电视的学院领导曾为一些专业术语为朱彤担心,但是她译得非常准确,令老师们一阵惊喜。据悉,系里已经决定将此次记者招待会录像带作为高年级学生上课的训练教材。
谈及不同年代的口译特点,褚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那时候,从翻译量的比重来看,诸如‘反帝防修’之类国际政治词语较多,相对比较单调。而今天处于改革开放时代,国际环境变化了,中外领导人交谈的深度、广度都比以往增大,涉及经济网站金融、高科技等专业领域,譬如这次朱总理就说出十几个非常专业化的术语,这就需要口译跟上时代的要求。”他称,朱彤和她年轻的同事们是改革大潮的幸运儿,他们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是外交翻译界前辈几十年前所难以想象到的。这一点,著名作家冰心的女儿、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吴青深有同感。她认为,朱彤这一代年轻人接受能力强,反应敏捷,口齿清楚,速度匀称,对问题了解得很透彻、扎实,有新时代的特点和风貌著名翻译家冯亦代先生在医院里看了电视直播,连连感叹像朱彤这样的人才太少了!此次朱彤的出色表现,使许多方面的负责人忽然意识到口译在中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人们在朱彤身上联想到许许多多的东西。
朱彤父亲是半路出家的外交官。而她报考外交学院的最初缘由竟是“离家近”和“有刺激”……
那一年秋天,联合国译训班录取的考生只有3名,其中就有朱彤。1968年生于北京的朱彤的父亲也是外交官,七十年代初自教育部调至外交部后,一度供职西亚非洲司、西亚北非司,嗣后曾任中国驻塞浦路斯、意大利大使馆一等秘书。母亲学的是意大利语,后来在北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刚届而立之年的朱彤整个童年和少女时代都是在北京度过的。育民小学毕业后考取了北师大实验中学。在这所学风严谨的著名中学里,她受到良好的中等教育。1986年夏,朱彤以优异成绩冲刺一年一度的高考。笔者曾问朱彤为何报考外交学院,是否受乃父的影响时,她嫣然一笑说:“离家近,当然,”朱彤顿了一下,“外交学院一向难考,也有刺激性!”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行”。外交学院负责人、当年的口译教师对朱彤的勤奋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我安排不少模拟活动,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难度较大,重点在于句子如何安排。朱彤每次都准备得很充分,在班上表现突出。她的灵敏度、准确度以及语音、语调,都让我们很满意,觉得她有很好的潜力,有培养前途。”1990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当张建敏在黄浦江边废寝忘食,拼命复习考研时,朱彤在外交学院英语系也完成了大学的4年学业。“金童玉女”终于走到一起。
总理记者会“出彩”
宛若翩翩留连百花丛中的彩蝶,仿佛夏日西湖亭亭玉立之风荷。今春新总理记者招待会更令朱彤声誉鹊起。有行家称:“从全场来看,朱彤翻得无可挑剔……”
两年的译训班苦读生涯很快成为历史。张建敏、朱彤都顺理成章地分在了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虽说朱彤自去年香港回归庆典为起点而崭露头角,今春朱镕基总理记者招待会更令其声誉鹊起,好评如潮,但以“出道”时间而论,张建敏显然早于朱彤。姑且不言1996、1997年人大会议钱其琛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两场记者招待会,早在中美关系因李登辉访美而陷于低潮的1995年秋,张建敏就曾担任江主席、克林顿纽约峰会的中方英语译员,令人刮目相看。
1997年是张建敏和朱彤的大忙之年。他们仿佛是外交舞台上的“金童玉女”。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结束后,江主席率全体常委会见前来采访的中外记者,张建敏任英语译员。中共十四大时,这样的“角色”曾由马雪松“扮演”。4天后,张建敏又随李鹏总理来到香港,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度年会。连1997年岁末钱其琛中东五国之行也少不了张建敏。一是会见以色列魏茨曼总统、内塔尼亚胡总理会谈需用英语翻译,二是结束中东之行后,钱其琛马不停蹄,又匆匆飞往开普敦与恩佐外长正式签署中国南非建交联合公报,张建敏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当第一场夏雨随着1998年新年的到来而飘飘洒洒降落在风光秀美的比勒陀利亚的时候,满面春风的张建敏就站在钱副总理兼外长的身旁,参加中国驻南非大使馆的开馆仪式……
在“九七”香港回归祖国的百年庆典中,身着漂亮衣裙的朱彤每每出现在钱其琛身前身后,宛若一只翩翩留连于百花丛中的美丽蝴蝶,仿佛夏日西湖曲院濯清涟而亭亭玉立风荷。温哥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的会场里还留着朱彤纤纤足印,吉隆坡东盟—中、日、韩和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又出现她青春的身影……
1998年新春伊始,朱彤即陪李岚清出访丹麦等国。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钱其琛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和新任总理朱镕基的两场中外记者招待会更让朱彤风头出足,一时成为大小媒体记者跟踪追逐的对象。毋须讳言,传媒在朱彤身上倾注了较多的关注,自然有角色、性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平心而论,在外交界,她的语音、语感,能够企及的女性译员并不多。有行家称:这次朱镕基的记者招待会牵涉面很广,专业性强,词汇量大,可以说是一次大容量、长时间、高强度的活动。“从全场来看,朱彤翻得无可挑剔,应该打高分……”自1997年夏开始广为媒体注目以来,直到今年早春朱镕基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形成传媒竞相“聚焦”的高潮,朱彤一直保持冷静、“低调”,礼貌而坚决地谢绝了所有新闻媒体记者的采访要求。有《北京青年报》、《长江日报》记者分别在外交部上下班时间“截”住朱彤做“突然袭击”式采访,皆无所获。朱彤用委婉而坚定的口吻告诉那些“不速”采访者:“我不想成为公众人物,只希望像现在这样平静地生活……”这多少让人们了解到朱彤的颇具特色的个性。 |